技術分享
思鄉(xiāng)詩的意境特點?思鄉(xiāng)詩名句包括詩人題目
關于思鄉(xiāng)的詩句我們或許能背出不少,但這些詩句大多都是出自著名詩人之筆,比如李白的“舉頭望明月。低頭思故鄉(xiāng)”,“此夜曲中聞折柳,何人不起故園情”,以及王安石的“春風又綠江南岸,明月何時照我還”等等。除此之外,有位不著名的詩人也曾寫下了一首思鄉(xiāng)的作品,全篇構思精妙,其中意境不輸名篇,現(xiàn)在我們不妨就一起來品讀這首詩。
除夜有懷
唐·崔涂
迢遞三巴路,羈危萬里身。
亂山殘雪夜,孤燭異鄉(xiāng)人。
漸與骨肉遠,轉于僮仆親。
那堪正飄泊,明日歲華新。
崔涂是我國晚唐時期的詩人,不說的是他也是一位仕途坎坷的漂泊游子,曾長期在巴、蜀等地客居。這首詩是最為典型的“思鄉(xiāng)”代表作,風格蒼涼哀怨,讀來感人肺腑。
首聯(lián)先寫內心憂愁的原因,主要是因為身在異鄉(xiāng),所以在瞭望江南的時候不禁產生了縷縷鄉(xiāng)愁。故鄉(xiāng)遠在千里,而自己多年來一直更是生活艱辛,走過的道路崎嶇不平,嘗盡了人世間的種種辛酸,這種境況通過前兩句的寥寥十個字被體現(xiàn)得充分又透徹。
頷聯(lián)寫在殘雪紛飛的山中過夜,面對孤獨的燭火,更加悲憐自己的為客之身。其實這兩句和馬戴的那句“落葉他鄉(xiāng)樹,寒燈獨夜人”有這異曲同工之效,都是描寫夜晚的寒涼和人物的孤獨,畫面生動如在讀者眼前。不過相比較而言,在語言的運用和畫面的臨摹上,崔涂的這句韻味還是有次于前者。
前者寫秋天,崔涂這里在寫除夕夜,但值得一說的是除夕之夜的亂雪雖然語言的雕琢不如馬戴自然,可所體現(xiàn)出來的孤獨感卻有勝于他??臻g的開闊和環(huán)境的凄涼瞬間把身處他鄉(xiāng)的客子情懷烘托出來,雪是亂的,山是寂靜的,而人則是孤獨無助、憂傷萬分的。
頸聯(lián)少了景色的勾勒,直接跳轉到以敘述方式來表達情感。為客已久便已經與親人的關系疏遠,反而和身邊仆人之間相處的親密起來。其實這里的“骨肉遠”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遠,而是表面上的“疏遠”,因為空間的阻隔所產生。
這里以“遠”和“親”的對比方式,間接流露出了不能與親人相聚的悲哀心情,與仆人的親密實屬一種無奈。所以在這兩句中讀者不僅能夠感受到孤獨,更能感受到悲哀,可謂是絕妙的語言運用。
尾聯(lián)是內心的獨白。他多年在外,已經是疲憊不堪,但是縱然如此,還是不能回到自己牽掛的故鄉(xiāng)。在除夕的夜晚,一個人對燈而坐,這是何等的孤獨寂寞。這兩句在補充前面內容的基礎上呼出,再次感動人心,情感和韻味達到飽滿的效果。
崔涂這首詩通篇構思精妙,語言樸實卻富有感染力。雖然不出名,但是他的這首代表作卻堪與名篇相媲美,在思鄉(xiāng)作品中稱得上是少有的佼佼者
思鄉(xiāng)唐詩有哪些?唐詩三百首中的思鄉(xiāng)詩
這世間的一草一木,在詩人眼里皆帶有一定的情感,而這人間的春夏秋冬,也都以不同的氣息撩撥著詩人們的情懷。
當一個人孤單落寞時,無論眼前的景色有多么優(yōu)美,都會滲入一份愁、一份哀。離別、思鄉(xiāng)這類題材在我國古詩詞中占比很大,這其中有好多隨“春”而發(fā)的作品,它們將深深的愁緒揉入了無限春光里,從而讓春多了幾分愁滋味。
詩人李商隱云:相見時難別亦難,東風無力百花殘;王安石云:春風又綠江南岸,明月何時照我還;王之渙云:羌笛何須怨楊柳,春風不度玉門關;……這些經典名句無不讓我們品讀到了的哀思,也無不讓我們認識到了春予詩人的別樣情感。
本期詩巷要跟大家分享的,是一首與春有關的唐詩,此詩描寫生動、情感真摯,屬于“春愁”篇中的佳作。無關名氣,旨在分享大美;各位看官,且隨詩巷一起來細細品讀這首詩。
行舟
唐·李益
柳花飛入正行舟,臥引菱花信碧流。
聞道風光滿揚子,天晴共上望鄉(xiāng)樓。
對于李益,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,他就是那位邊塞詩寫得頗有名氣的主兒,人們甚至用“邊塞詩可追王昌齡”這樣的贊譽來評價李益;兩句“不知何處吹蘆管,一夜征人盡望鄉(xiāng)”讓多少記住了這位大才子。
在所有詩體中,李益的七言絕句寫得最為出色,我們本期所分享的這首也是一首被人稱道的七絕。
對于春天來說,楊柳枝、柳絮都是被詩人拿來入筆的最為典型的物象。因為它們是共同情感(愁思)的載體,所以以柳、柳絮等入詩,就能很好地將主旨體現(xiàn)出來,將氛圍渲染出來。
那么在這首詩中,在首句中就用“柳花”為主要描寫物象,為我們勾勒了一個春天的場景:柳花飛入正行舟;柳絮紛飛的季節(jié),詩人在揚子江上乘舟而行。看到這個畫面,又讓人不禁想起了鄭谷的那兩句“揚子江頭楊柳風,楊花愁殺渡江人”,也是春風吹渡,也是楊花飄散,也是人物遠辭;與李益這里所突出的氛圍、畫面有著異曲同工之之效。
所以初讀首句,我們就能隱隱感覺到幾分“愁緒”從心底涌出來。
詩的第二句是一句簡單的補充:臥引菱花信碧流;臥在舟上,任舟隨江水漂流而行,其中“信碧流”三個字也是很好地體現(xiàn)了低沉的心情,感覺這“菱花”在此時也如詩人一樣,變得無根無主,任由流水相送。至于句中的“菱花”,人們對其有兩種理解:一種是認為水波之上的“菱花”;另一種認為是所乘舟,因為上面刻著的菱花圖紋,所以這里用它來指
對于這兩種說法,表面上也都能解釋得通。那么它究竟具體指什么,若真要細究,感覺還是代“舟”之意更為妥當一些,因為若解釋為植物,有些與季節(jié)不符,比如郁達夫在《車過臨平》中有云:“清溪波動菱花亂,黃葉林疏鳥夢輕?!逼渲屑竟?jié)就為秋天。
乘舟,在途中又有什么所聞所想呢?看后面兩句:聞道風光滿揚子,天晴共上望鄉(xiāng)樓;聽舟上的人在談論著揚子江上的春色,然而呢,則無心關注這美麗春色,也無心參與他人的討論,而是一心想著能在晴日登樓遠眺家鄉(xiāng)。
李益是一位出身于北方(甘肅武威)的詩人,所以當他在南方的揚子江上,看到南方美麗的春景時,就不由想起了自己的家鄉(xiāng)。所謂“獨有宦游人,偏驚物候新”用在此刻的李益身上,也是再合適不過。對于任何一個人來說,家鄉(xiāng)的景色才是最美的,而心中最為掛念的也是自己的家鄉(xiāng)
所以縱使江南春色如畫,也讓無心去欣賞,這一派春光就是一根導火線,點燃了內心深處的那份鄉(xiāng)愁。所以當春色滿江時,也自然想到了家鄉(xiāng)的春光,一任心緒心飛回到千里之外的故鄉(xiāng)。最后一句“天晴共上望鄉(xiāng)樓”就很好地詮釋了詩的主旨,也很好地詮釋了“行舟”的意圖,表達了他的思鄉(xiāng)之情。
李益的這首詩中皆是自然平淡之語,但通過每一句的畫面勾勒與詩意表達,我們已經被其中那份真切的鄉(xiāng)愁所感染,這就是融情于景的至高描寫。詩有多種,法亦有多種,以不同手法成就不同詩作,縱使同樣的情感,也能夠帶給讀者不同的感動。
春風吹送楊花亂,多少鄉(xiāng)愁又上眉;各位看官,對于李益的這首詩,你是否也認為它是一首抒情佳作呢?在前后四句之中,你又最喜歡那一句?評論區(qū)暢談自己的感想。